分享按钮

成渝文化碰撞与双城经济圈文化互融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9-02    
       历史再一次将重大机遇降临重庆和四川。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相继双降巴蜀大地。在此大时代背境下,我们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对撞与融合的关系问题,有一定意义。
  一, 分合之间,成渝两地形成了既水乳交融、又互相碰撞的文化心态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变为蜀人,并转型成封建制国家。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公元前367年,开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庙,复称蜀王。
 
                蜀国出土文物
 
                巴国神话传说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属于蜀国,而重庆属于巴国。当时蜀、巴两个国家经常爆发战争。北方的秦国强大起来以后,一直窥视这片地区。最后秦军南下,先后灭掉了巴国和蜀国,并将这对难兄难弟合在一起。从这个时候开始,四川和重庆称为了一个整体,其曾经是一对兄弟,根本谈不上谁吞并谁。
  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重庆和四川成为了一个整体,从汉朝的益州到唐朝的剑南道。四川和重庆一直是一个整体,重庆和四川的第一次分家出现在宋朝,当时四川地区被划分为成都府路,而重庆地区被划分成了夔州路。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宋朝灭亡。元朝统一天下之后,再次将重庆和四川进行合并。不过此时重庆的地位已经崛起,似乎具备了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明朝时期,虽然四川和重庆仍是一个整体,但是两地区的归属感已经截然不同。东川和西川的说法开始出现,就连明朝中央有时也在文件中称为巴蜀地区。清朝军队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区域划分。虽然随后,湖广、江南、陕西三个省份进行了大分家,可四川与重庆这回却并没有分家。成都是四川省的首府,不过重庆在川东地区的影响力也很大。抗战时期,重庆地位上升,成为战时陪都。
  共和国建国之初,鉴于重庆的特殊地位,重庆被中央提升为直辖市。到了1954年,全国进行新一轮的区域整合。重庆的直辖市地位被取消,重庆和四川又被合并到了一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97年。1997年,出于适应服务三峽工程、发展西南经济的需要,重庆市又一次成为了直辖市,赋予了重庆更大的权利。
  由此可见:四川、重庆经历过几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总体说合的时间久,分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无论是分还是合、是合还是分,川渝两地同根同祖、同宗同脉、血脉相融、亲如兄弟这一点历史渊源,是不能否认和切割的。
 
                成都说书人李伯清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直辖以来成渝两地的市民,一度展开了较激烈的“口水仗”,两地一些网民在网上、媒体上曾发生语言互喷、嬉笑怒骂的现象。著名的成都说书人李伯清对成都人的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特别是市民心态,均进行了反省反思,编出段子进行了冷嘲热讽、无情“披露”,引起了成都人对他的喷怒追讨和“群起驱逐”。但在重庆,李伯清却受到了重庆人的“追棒”,重庆电视台还专门开了李的茶座节目,赚够了眼球。目前,成渝两地的“口水仗”已基本归于平静。但两地的文化碰撞却是客观存在,只是从表面潜入了深层、比“白热”进入了“休眠”。可以说,分合之间,成渝两地形成了既水乳交融、又互不示弱、互相对撞的文化心态。
  二、成渝两地文化碰撞的表现及成因
  细分下来,成渝两地文化碰撞的表现,似可作以下归纳:
  一是有共同的历史积淀和风土人情,都热爱巴山蜀水,有浓郁的乡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千年来,巴蜀都地处内陆腹地、四川盆地或长江上游,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形成了基本相似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以“小农思想”、“农耕文明”为主导的文化心态。
 
  电影《抓壮丁》剧照
 
            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剧照 
  
       当年吴雪创作拍摄的电影《山城抓壮丁》,就生动地反映了四川农村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心态和语言,当然也再现了当时期阶级斗争的状态。今天的老重庆人,很多都来自四川农村,勤劳、朴实、厚道、守业,是他们的共同秉性。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电视台拍摄的《棒棒军》,生动反映了变革时期重庆农村人进城后靠体力打拼、凭劳动谋生的经历,其方言、行为、生活方式,无不是重庆市民心态文化的生动写照。在成渝两地,群众的普遍文化心态具有较大共性,“三观”也基本一致。一句话,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区的人们,不管行政区域如何改变,其文化都是难以改变的:说的是四川方言,吃的是川菜,唱的是川剧,吼的是川江号子……巴蜀文化已经深植于川渝两地的城市和人们的血脉之中。
       二是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没有整齐划一的心态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对成渝两地市民的看法迴然不同、差异较大。不少人认为,成都人脑子灵活、应变力强、语言流利、适合经商,但为人较为“圆滑”、“小气”。不少人同时认为,重庆人重情重义、豪爽耿直,为人较实在、大方,但不适宜做生意、算细账。成都人与重庆人的文化对撞,往往都是局限于为人处事、生活琐事方面。例如,对重庆人的“耿直”,成都人往往嗤之以鼻,“这是傻宝”。又如,成都人很善于处理婚丧嫁娶之请,对不明来路、不值一去的“红包炸弹”,能收“炸弹”而又能婉拒,这才重庆人看来是不耿直;再如,对成都男人的“口腔”,重庆人看不惯,说这是“娘娘腔”,对成都女人的“拉家常”,反倒十分“接爱”,认为“舒服”。再如,重庆男人认为成都男人“怕事”,遇到暴徒就跑,重庆男人则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凡此种种,似乎纠缠的都是一些“小事”、“细节”,但双方则往往争得面红耳赤、互不服气,甚至达到不相往来、不与共事的程度。
        这虽然是一些“表象”,或者说是一种“调侃”、“互喷”,但反映了成渝两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确实存在的“碰撞”。
        此外,成都的茶馆历来火爆,几乎座无虚席,而重庆的茶馆则过于幽静,只听麻将声,难闻说书声。它表明,成都是一座休闲城市,成都人注重享受、酷爱文化,且在享受中做了生意、赚了钱,而重庆人生活节奏紧张、大量的时间用在养家糊口上了,哪有闲心去享受文化、享受年活?难怪,凡是到过成都的人,都会爱上成都,爱上这里的闲适、这里的小吃、这里的女人。其实,即便是重庆人,在成都久了,也会被成都“同化”。
        一定的心态文化,是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的产物,一个地区的文化取决于这个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治安等综合状况。
        依笔者所见,长时期以来,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是“商业之城”,容易形成重商抑农思想,也容易造就众多的小商、小贩、闲人、富人,同时也容易产生节俭、守财、小富即安的“市民阶层”。历史上就有“巴将蜀相”的说法。重庆是“水码头”,长久的“码头文化”、“袍哥文化”,民风彪悍、多出将领,催生一大批勤劳打拼求生活、勤俭朴实过日子的“老百姓”。
 
                               成都宽窄巷子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成渝两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都向商业之都加快转型,重庆向工业之城快步迈进,今天的成渝人已抛弃陈规陋习、传统思维,在发展新经济中开放包容、大步前行,在再造巴山蜀水的同时,再塑成渝一代新人。我们不能再以老眼光看新时代的成渝人。
  三、在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推进成渝两地的文化互融。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书记的讲话,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后,四川、重庆两地的党委、政府分别召开会议、互访交流,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共同形成了川渝深度合作的战略思路。成都提出,城市向东,由9年前提出的“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提升到“两中心两点”。重庆提出实施“一区两群”战略,向西发展,再造增长极,一区与两江新区一起实现城市发展的“双核驱动”。
  目前,成渝两地的各级各部门各界别纷纷行动,对口对接、互动联动,呈现了多年少有的合作开发势头。有老的成渝人发自内心地说:“习大大说了话,这回动了真格!”
  为此,笔者认为:在强势推进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引领、文化认同、心灵共鸣。
 
  重庆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
  一是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通,则方向明、行动快,步伐协调统一;思想不通,则心有疙瘩,相处不情愿、不和谐,“光打雷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就是没得实质进展。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的“志同道合”,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群都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常态,不必苛求。成渝两地,正是这样,可以允许“和而不同”,充许“文化差异”,双方应保持对对方的友好与善意,包容别人的意见,既合作又竞争,既竞争又合作,双方在这种状态下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必能行稳致远、心想事成、实现双赢。
  为此,成渝两地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战略部署、关键环节、实施步骤,增强全局观整体观系统观,树立“双城经济圈”的大概念,摈弃自私短视的“小算盘“,一切以“双城”发展为要,一切以造福川渝人民为上,克服一切妨碍“双城”发展的私心杂念,努力突破行政区划的约束,共建共享、互动共赢,再造巴山蜀水美好家园。
  二是文化认同。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人群,巴蜀文化产生并贯通于几千年的巴国、蜀国、四川、重庆乃至于相邻的黔、鄂、湘等省市,成为巴蜀地区人类活动的文字符号、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动作姿式、音乐旋律、建筑艺术、古镇古村、器物形制等。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南粤文化等齐名的中国几大地域文化之一。
 
  中国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剧照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勇说,重庆与成都需要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共识,才能实现两地文化共赢。重庆与四川的文化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近年来成渝之间也有不和谐的“口水仗”。它严重伤害了川渝人民的情感,干扰了区域发展的进程,是川渝合作中的思想障碍。要消弥这些障碍,就需要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共识。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两地可通过文化论坛、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社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一步认同巴蜀文化这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对共同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梳理,形成文化共识,在巴蜀文化的旗帜下实现合作双赢。
       历史上,巴蜀地区的人民对巴蜀文化是认同的,也是有很深情怀的。无数的川剧、曲艺、小说、诗词、歌曲作品等,都受到了巴蜀地区上亿人民的喜爱。曾为蜀国之都的成都更是留下了李冰父子治水、刘备、诸葛亮治蜀的故事,留下了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史前文明三星堆的旷世悬疑,至今还让古今学者待解;成都宽窄巷子的青黛砖瓦仿古四合院落,遗留的清朝古街道,记录着几百年清朝的荣盛与衰落。巴国的三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奉节诗城、忠州孝城、巫山神女,留下多少文人墨客脍炙人口的奇词佳句;巴国将军蔓子公元前4世纪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平,割颈自刎、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至今在巴渝大地传颂;大足宝顶摩崖造像精美庞大,规模居世界最大,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今,跨越古今、思接千载,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文化学者、艺术家蔡跃宏教授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独特血源DNA和地理气候滋养了巴蜀人民的共同图腾祟拜。2001年成都金沙太阳神鸟出土轰动世界,继后太阳鸟成为成都城市标志。无独有偶,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我在研究新重庆旅游地图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火凤凰”图腾,(将重庆40区县点线相连可生成一只美丽又吉祥的凤凰图案)。“太阳鸟“和”火凤凰”这两个图腾的出现,为巴蜀文化的同脉心象又增加了想像,提供了印证。2010年“太阳神鸟”代表成都市,“火凤凰”代表重庆市,共同参加了上海世界博览会,充分说明巴蜀人民在原始文化记忆和文化习俗、精神信仰、视觉审美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这绝不是偶然的!
 
 
             “太阳鸟“和”火凤凰”图腾。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周勇,于2019年在上报市委的《六种文化形态论证》中提出了重庆文化与蜀文化的天然联系,希望巴文化与蜀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在文化旅游方面加强合作、共融共享。
  林林总总、精彩纷呈的巴蜀历史文化资源,是巴蜀人民的共同财富,理应共创共享。然而,重庆直辖以后,川渝两地“分家”,便不同程度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就是不爱往来”、“接待冷漠”等情况。今后,“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要走得勤一些、处得亲一些、谈得拢一些、玩得好一些,要有亲密度和温度。对出示两地相关证件(如身份证、军人证、老年证、记者证)的,在门票、住宿、交通、停车等方面,像贵州那样予以优惠,一路绿灯、一路致谢、一路善待,体现成渝两地不比一般的亲情友情感情。
  三是心灵共鸣。“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从某个意义上说,建好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重大国家战略,是国内大循环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内循环的“强力引擎”。“一带一路”建设则是“外循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情路”、“高速路”。内外循环相互协调、共同发力,才能为中国经济抗压纾难、扭转下行趋势、帮助世界经济复苏,走出低迷状态,发挥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作用。
  为此,成渝两地要克服文化隔膜、思想障碍,真正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像亲兄弟一样抱团发展、同舟共济、甘苦与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一带一路和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成渝两地(特别是结合部)要共同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共同的文化旅游市场“蛋糕”,如四川邻水县与重庆长寿区欲谋合作,双方表示将共同开发打造五华山4A级景区靠长寿一侧,以供四川、重庆两地市民休闲度假、游山玩水。笔者建议四川的隆昌与重庆的荣昌,携手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圈(增长极), 除发展农业、畜牧、机械加工、电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以外,还可联手打造万灵古镇、隆昌牌坊、尔雅书院等景区景点,组织川渝两地游客到此一游,共赏巴蜀文化的无穷乐趣。 
  总之,一带一路和双城经济圈建设给成渝两地的大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实施大开发,需要思想大解放;实行大合作,需要文化大融合。只有思想连通、文化融通,才能目标同向、行动一致。愿成渝两地以“一家亲”感情推动常态化合作,以“一盘棋”意识促进一体化发展,真正携起手来,心心相印、步步合拍,向双城经济圈大目标铿锵奋进,再现成渝两地天一合一、巴风蜀韵的良辰美景!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环球小镇 | 要闻关注 | 咨讯快报 | 时政精读 | 专家观点 | 乡村振兴 | 城市名片

培育中国特色小镇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80051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594号